2011年1月14日举行的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院士成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获奖人之一;在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中,71.5%的项目由高校获得,比2009年度高校获奖项目数增加了3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创造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率均超70%,这在国家科技奖励历史上还是首次,充分反映了高校对国内科技进步的贡献愈加大,核心用途日益凸显。
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初次超越授奖总数的50%
在2010年度的颁奖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占授奖总数的70.0%;获得国家技术创造奖通用项目二等奖2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15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1.0%。
教育部科技进步中心副主任周静告诉记者:“在2010年获奖项目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初次超越授奖总数的50%,达到54.5%,比2009年提升6个百分点,这更能说明伴随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中,高校充当着主力军,发挥了核心用途。连续3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都有来自高校的获奖人,也体现了高校一流学者在国家科技革新体系中的领军地位和显示度。”
“高校科技工作是每年有进展、年年有革新,这一点从高校的获奖成就中就能看出来。”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说,“这类成就有些在基础研究范围有重大突破,有些攻克或解决了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问题,还有些获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0年在南方粳稻区暴发时尚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万建民带领的研究小组努力下,现在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他们选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早中晚熟系列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新产品种10个,2009年推广面积占南方粳稻区种植面积的78%,获得社会效益190.14亿元。凭着在“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产品种选育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进步作出的要紧贡献,该项目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校成为重大专项核心、共性、重点技术研发的主力军之一
历时10年时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成功了第一个集成贯通了建模工具、布景工具和绘制引擎的大型图形基础软件系统bh—graph,使国内图形支撑技术获得重大进步,大型图形基础软件达成了从无到进入国际前列的跨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军事指挥模拟练习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军事效益和好的经济效益。做出这一研究成就的北航实时三维图形平台科研团队,成为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
这是北航近4年来获得的第6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高产背后是什么原因什么?北航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说:“这是由于学校一直面向国家策略需要来建设科技革新平台,瞄准国家的重大革新目的,形成和汇聚革新队伍。”
从研制出中国人我们的磁悬浮飞轮和控制力矩陀螺,打破海外技术垄断,到在国内率先展开小型高精度天体敏锐器技术攻关,并获得重点突破,北航的科研一直瞄准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前沿,瞄准制约行业进步的重大瓶颈。
2008年度国家技术创造奖一等奖的获得者、北航常务副校长徐惠彬说:“大家的科研要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拥有自主常识产权,要向着国际先进行列迈进。其他人能做的大家要学会,其他人不可以做的大家也要力争达成。”
正是这种敢为人先、不畏困难的科研勇气和踏实严谨、刻苦攻关的学术作风,让高校科技工作者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依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50余所高校不同程度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依据对民口9个专项的不完全统计,高校承担的课题数占到34.1%,高于科研院所和企业,成为重大专项核心、共性、重点技术研发的主力军之一。
高校科研经费从“有番号、缺粮饷”到2009年的728亿元
高校获奖比率持续增长,不能离开国家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项目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强,使高校科研经费逐年上升。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每年平均不足1亿元,到2009年的728亿元,30年间高校科研经费总量增长了700多倍,有力地保障了高校科研、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财政部的支持下,200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方位推行,经费总额15亿元,涵盖92所中央高校。依据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方法》,这一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年轻人教师和具备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拓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代表学科进步方向的基础研究和体现前瞻布局的研究工作。
“这对提高高校科技革新能力、会聚和培育拔尖革新人才具备重大意义。”教育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角逐性项目经费,一定量上致使高校科研缺少特点、方向趋同、原始性革新不足。基本科研业务费这项机制革新,既有益于形成科研特点,培育原始革新,又达成了科研经费结构向合理方向调整,逐步改变了高校在国家科技体系中“有番号、缺粮饷”的尴尬地位,形成了内生性的资助途径和经费来源。
“国家的支持能够帮助达成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吴常信建议,“应尽快健全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联合攻关、合作与资源共享机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达成政府科技财政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指出,要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为契机,争取国家和地方加强对高校非角逐性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为教师自由探索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有哪些用途,以更多高水平的原始革新成就为科技成就转化提供“源头活水”。
面对高校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为响应国家培育进步策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大基础前沿研究的需要,在近日开始的2011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申报工作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中心初次设立“博士点基金优先进步范围资助课题”,资助范围包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档装备制造等国家要重点培育进步的策略性新兴产业。
周静说:“期望通过这类举措,推进高校加大基础研究,以学科群、技术革新基地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为培育新兴产业贡献力量,促进科研与革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国家革新体系中发挥更大有哪些用途。”